全部新聞 > 媒體關注
2010-07-25 瀏覽量:5747
坐在記者面前的王利平,溫文爾雅,說起金融投資來頭頭是道。
從股票、債券到PE/VC,從華爾街到中國,從巴菲特、索羅斯到鼎暉、弘毅,他信手拈來,無不通曉,他甚至對新近發生的境內外財經新聞都了然于胸,并能點評一二。
但,你千萬別以為他是哪家金融機構的職業投資人。
今年50歲的王利平,是浙江廣博集團(下稱廣博)的掌門人。廣博是寧波一家靠生產和銷售紙質文具起家,目前仍以文具為主業的民企集團。
不過,搞技術出身的王利平對金融投資領域的專研已達10年之久。
這還要回溯到他的讀書時代。
自2001年前后,王利平就開始對金融投資產生了興趣,于是,在2003年,他報考了復旦大學工商管理系的EMBA,并師從名導李若山,開啟了人生的“金融之旅”。
“導師很重要,而且有這個圈子”。在導師的幫助下,王利平順利打入了金融圈子,比如,他接觸的校友中,就有人在花旗銀行任副行長,他跟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俊“關系很好”,他還可以跟高盛的人士聊金融領域的東西。
“不進則退”,王利平始終覺得,一個企業家的遠見和獨特視角是需要“不斷學習,不斷從實踐中總結經驗,不斷與世界先進水平接軌中得來”。
實業:制造+科技
早在2008年,王利平就曾為廣博制定一個戰略規劃:要做好傳統制造業、高新技術產業和金融服務三大產業。
在鄞州區的車何廣博工業園,一條貫穿東西的馬路將其隔成南北兩大區域。
“馬路南面是控股公司,馬路北面是股份公司,”王利平說廣博的業務和產權都劃分得很清晰,作為董事長的他,在馬路南北的工業區各有一個辦公室,到哪邊的辦公室就處理哪邊的事情。
目前,廣博股份[8.27 -0.60%]下面共轄有14家企業,其中,文具實業有限公司主要負責國內文具產品的研發、生產和銷售。
2009財年,其營業額超過8.5億元,營業利潤7000多萬元。
而在廣博控股下面,有做納米材料公司、數碼公司、房地產和股權投資業務。
文具產業勞動密集型的特點讓王利平“未雨綢繆”。
2000年,正在海外考察游歷的王利平了解到納米技術廣闊的前景,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并試圖涉足。
2002年,廣博投資1個多億,成立數碼科技公司,專業生產數碼相機、電子相冊、數字相框等數碼電子產品,并試圖填補索尼、佳能等高端品牌尚未完全覆蓋的中低端市場。
對房地產業務,王利平卻“信心不大、興趣也不大”,因為技術出身的他更關注的還是“科技性的東西”。
但即使在大方向沒錯的前提下,如何保證在納米和數碼這兩個新的領域里能有建樹?
“產業轉型最關鍵的是人才引進。”王利平認為。
2000年,王利平正計劃涉足納米行業的時候,他經人介紹認識了一位攜納米技術從加拿大歸國的博士陳鋼強,陳也有意在國內尋找一家企業合作發展。王利平與對方一拍即合,于當年底成立廣博納米材料公司,并讓對方以技術入股,持股比例高達40%。
10年后的廣博納米公司,雖然人員規模不大,但銷售額已達2億-3億元,利潤約達15%。
而對起家最早的文具,王利平不僅不打算放棄,反而公開表示,“要把文具這個主業做大做強做精”,在他看來,“只有夕陽產品和技術,沒有夕陽產業”。
曾經有一家歐洲的大型文具企業想以幾百萬美金來收購“廣博品牌”,被王利平一口回絕。從1992年王利平帶領20多個職工5個月沒發薪水開始到1994年接到第一張OEM訂單,再到注冊自己的“廣博”品牌,幾次跨越,王利平將廣博視為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。
股權投資:鎖定第三產業
當下,王利平思考的是,下一個10年該怎么走?
他習慣在大背景下看問題,規劃廣博的未來10年,他先從研究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趨勢開始。未來10年,隨著制造業基地的西遷,京廣線以西的資源大省逐步變成制造大省,那么東部的方向在哪里?
王利平的答案是,作為東部的民營企業,“未來十年要抓住的新的經濟發展趨勢就是第三產業、中間服務業”。
具體到廣博,除了在科技領域的探索之外,他選擇的其中一個新航道是,股權投資。而在金融投資領域用功頗多的王利平至少已經做好了知識儲備。
2007年,是王利平初嘗資本甜頭的一年。
是年1月,廣博旗下集辦公文具、印刷紙品、塑膠制品和進出口貿易為一體的浙江廣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(廣博股份[0.00 0.00%])登陸深交所,股票代碼為002103,融資3個多億,也成為首家在國內上市的紙品文具企業。
王利平已經充分認識到上市給公司股東所帶來的好處,不僅可以更低成本籌到錢,還可以大大提升品牌影響力,并且可以借助監管突破企業發展的瓶頸。
在2008年,王利平提出,要將股權投資作為廣博集團的戰略方向之一。
在廣博股份上市之后,王利平就開始嘗試著以廣博旗下的廣博投資控股有限公司(廣博控股)為平臺,試水股權投資,同時,他個人也開始在這方面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。
“我們投資不是去分紅,而是要把它們推上市,”王利平說,現在一張報表拿過來,他“10分鐘就可以判斷這家公司可不可以上市”。
做股權投資,王利平有自己的一套方法。
首先是風險控制。王把自己做的股權投資稱為“面對面的投資”,他認為是“沒有風險的”。
具體而言,投資前,他就跟企業談好,“要等5年再上市是不可能的”;而且,在利潤上,“現在每股收益基本上要有多少以上,達不到是不投的”;同時,“往前推2年都要有利潤,跟上市的時間也要剛好相符”。
在這些條件下,王利平再投進來。
另外,在被投企業那里,王利平不介意把自己定義成“給人拎包的”,因為他覺得,這樣“對方也很開心,就可能會留比如20%給廣博來投,投1個億的項目上市后就可能變成10個億了”。
相比控股式投資,王利平更愿意做“二股東甚至三股東”,這樣不僅不至于“太累”,資金量要求也相對要低。
廣博控股的股權投資資金主要來自于一些股東及所投項目收益。
“比如一個項目投1-2個億,投5-6個項目還是可以的”,王利平說,“如果一個項目就要投10個億,我們是吃不消的。”
而投資及上市過程中,王為企業提供的是“一站式服務”:從最基本的知識灌輸,到答疑解惑,到企業股改、上市方案的撰寫,再到券商敲定等等。
他看好的是,“鄞州區有很多企業,他們現在對資本市場不是非常了解”,比如A公司做電子產品,B公司做電器,就可以把A公司和B公司合起來最大化,等到“商品做好,衣服做好,扣子釘好,再賣出去”。
“現在有3-4個億銷售額的企業太多了,未來僅鄞州區就可以推50家上市公司。”王利平認為。而已經先行上市的企業家的既有經驗,可以為當地的民企上市少走彎路。
他也不愿意像很多機構那樣,去淘金互聯網、高科技企業,或者早期項目,“因為沒時間去等,而現成的企業也有很多”。
一位VC認為,諸如王利平這樣的股權投資者,在當地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,因為既有人脈關系、知名度,又對所投企業知根知底,但反過來,如何走出寧波也是他們要面臨的挑戰。
(摘自2010年7月19日《21世紀經濟報道》)